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学术报告

【学术交流会】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会2018-[11]

主要完成人:国重小秘 发表日期:2018-11-12 点击数:1830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会暨国重实验室科技创新训练课程

SKLMM Workshop

1
报告题目:海洋微生物多环天然产物的发现和生物合成
报告人简介:张长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1997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硕士,2002年获德国Wuppertal大学理学博士。2003-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osin-Madison)药学院工作,历任博士后和Assistant Scientist2008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持或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重点任务、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等多个项目,获得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四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青年科技奖,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报告摘要:海洋微生物日益成为发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和新骨架天然产物的重要资源。我们多年的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不但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能够生产多种多样的具有多环结构的新颖天然产物,如具有螺环结构的生物碱等。另外,我们还发现,通过基因组挖掘以及启动子工程和调控子操纵等手段,可以激活沉默基因簇,进一步增强海洋微生物多环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生物合成研究表明,多环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化学和酶学机制,如通过氧化级联反应形成厦霉素中的5元并环,而斑鸠霉素中的大环多环内酰胺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还原成环反应形成,一些多环产物甚至还可以通过非酶催化的反应来构建。本报告汇集了我们课题组近期在海洋微生物多环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成环机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

 

2
报告题目:基于活性分子探针蛋白质谱的天然产物作用靶点发现
报告人简介:肖友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2000年获山东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5-2012年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受聘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开展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多个生物碱和萜类天然产物的分子活性靶点鉴定和关键生物合成步骤的元件解析和分子催化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基于活性蛋白质谱(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ABPP)的策略利用化学手段将天然产物探针化,利用分子探针研究小分子(代谢组)与活性蛋白质(蛋白质组)的相互作用,从而为解决天然产物分子作用机制方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基于该原理我们首先针对青蒿素分子设计合成了小分子探针,在癌细胞蛋白质组中成功“钓”取与青蒿素共价结合的蛋白并发现亚铁血红素激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分子抑制作用机制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青蒿素分子与恶性疟原虫翻译调节肿瘤蛋白( PfTCTP)的特异结合肽段及作用氨基酸位点。此外,利用先进的ABPP策略,结合定量与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了复杂天然产物藤黄酸(Gambogic acid)、雷公藤红素(Celastrol)和土荆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 PAB)的分子活性方面的研究。在活细胞内筛选出100多个在生理条件下与藤黄酸分子特异结合的蛋白;原位标记表明大部分藤黄酸靶点蛋白位于细胞质中。通过体内敲除实验,证明RPS27A蛋白对藤黄酸的抗肿瘤作用起到关键作用。与藤黄酸不同,雷公藤红素通过共价可逆的模式修饰蛋白巯基。因此,采取竞争性ABPP策略,利用非选择性的活性巯基探针筛选出60多个与雷公藤红素结合的蛋白;通过生信分析推测,雷公藤红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代谢平衡引起癌细胞凋亡。

时 间:20181116(星期五)14:00-16:00
地 点:闵行校区生物药学楼树华多功能厅(800号)
主持人:白林泉 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