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面向大健康战略,共话地球生态系中无“微”不至的科技前沿 ——中国科学院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第117次在沪举行

主要完成人:国重室 发表日期:2021-06-22 点击数:4349

6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第117次——“微生物组与大健康”(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和化学部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杂志社等单位协办。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厦门大学焦念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三位院士担任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等近百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共聚一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致开幕词,对参会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微生物组学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争之地与制高点,成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微生物组领域的蓬勃发展将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高度重视生物学的发展,不断加快生物健康等新兴领域布局,汇聚高端平台与优势多学科交叉资源,打造一流的科研与育人环境,为人类健康事业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岳建民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和团队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我国科学家自2005年持续参加了多个国际微生物组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启动,推动微生物组领域的健康发展。“微生物组与大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将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围绕微生物组研究前沿和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展开讨论,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农业、畜牧业、环境等大健康水平提升。

 

聚焦全球热点  助力“健康中国”

 

邓子新院士围绕“微生物组与大健康”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微生物组学”是综合研究群居在某个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依托自身丰富的遗传及代谢功能,与特定环境中的其他生命体或环境因子发生互利或相克作用的新兴前沿学科。这些相互作用的内涵不仅包括微生物群本身,也包括了微生物群与其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人、动植物和环境构成或利或害、或轻或重的各种影响。鉴于早先译为“微生物组学”的名称是从英文Microbiome衍生而来,显著区别于早先出现的“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al Genomics)的学科内涵,但其名称又极易混淆,故建议正名为“微生物群系学”,以凸显微生物群体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内涵。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必争“高地”,研究范围日趋广泛,应用导向更加明确,研究中更加注重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和环境资源,蕴藏着应用潜力无限的特色微生物群,这为我国开展微生物组与大健康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明显的优势,也为微生物组研究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和任务。学者们就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展开讨论,将更好地推动微生物组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赋能我国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研究的跨越式协同发展和潜能释放。 

多维度学科交叉 聚焦大健康保驾护航

从人体、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层面进行集成式、汇聚式、综合性研究,全面解析微生物群系的结构和功能,破解微生物群与宿主或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医疗、能源、粮食、环境等重大问题带来革命性的解决办法,整体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是当今微生物组科学技术的现实担当和重大使命。

聚焦人体健康领域,专家们重点关注肠道微生物组与机体的代谢、免疫以及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临床研究,探讨人体微生物群对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肠道感染以及神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围绕动植物健康议题,论坛就重要的经济动植物健康和微生物群之间的重要关系展开讨论,探讨可以减少抗生素和农药使用、预防动植物疾病和防控虫媒病虫害等微生物组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展望将植物育种、精准农业、农业管理和微生物群研究有机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前景。


针对环境生态,与会代表将微生物群与土壤及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极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讨论,并对解决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废物污水再生利用、土壤碳排放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中提出了微生物版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交叉是促进科技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推力。“微生物组”正是在这样一个科学蓬勃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学科融合步伐越来越快的背景下诞生的新学科,它必将革新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理念,产生新一代或者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中科院学部设立的高层次学术平台,着眼于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系统评述和前瞻预测,鼓励自由讨论和学术争鸣。自2011年创办以来,共组织了116次论坛,为推动学科发展累积了丰硕的成果,为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